
科特迪瓦,全名科特迪瓦共和国,是位于西非的国家。科特迪瓦曾译“象牙海岸”,于1985年12月29日决定从1986年1月1日起,将国名改为科特迪瓦共和国。科特迪瓦东接加纳,南临几内亚湾,西及利比里亚和几内亚,北邻马里、布基纳法索,曾是最繁盛的西非热带国家之一,但1985年后,由于政治腐败,加上缺乏改革,国内的骚动、2002—2011年间的内战,致使经济一蹶不振。科特迪瓦系农业国,农业在科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。1983年3月2日中国建交。主要输出品有可可、咖啡、棕榈油、棉花、橡胶、凤梨、香蕉、木材、纸浆、象牙、矿产和手工艺品等,主要出口贸易国为德国、美国、荷兰、尼日利亚、法国、意大利及布基纳法索。科特迪瓦2009年输入总值约为64.75亿美元[16];主要输入品有食物、饮料、飞机、船只、汽车及零件、轮船、茶、鱼货、烟类、缝纫机、机械、电器、纺织品;水泥、玩具、煤、滑润油膏、建材、药品、医疗设备、通信器材、电子计算机、事务仪器、玻璃、钟表、原料、假发和日常消费用品等,主要进口贸易国为尼日利亚、法国、中国及泰国。
面积322463平方公里。位于非洲西部,西与利比里亚和几内亚交界,北同马里和布基纳法索为邻,东与加纳相连,南濒几内亚湾,海岸线长约500公里。地势由西北略向东南倾斜。沿海地势低平,多红树林沼泽、沙洲、潟湖;内陆多为海拔400米以下平原和低高原,西北边境几内亚高地和西南边境宁巴山山地较陡峻。西北部为海拔500-1000米的芒达山和丘里山地,北部为海拔200-500米的低高原,东南部为海拔50米以下的沿海泻湖平原。全境最高峰宁巴山(科几边境)海拔1752米。 主要河流 邦达马河、科莫埃河、萨桑德拉河和卡瓦利河。 气候情况属热带气候。北纬7°以南为热带雨林气候,北纬7°以北为热带草原气候,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26-28℃,自北而南年降水量1,000-2,400毫米。森林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。多猿猴、象、河马等野生动物。
为保障经济、社会和文化事业协调发展,1991年6月科政府将全境划为10个大区,下辖几个省,驻管辖区首府的省长负责该区协调工作,但不算一级行政机构。1996年7月改为12个大区,1997年1月调为16个。2000年,科政府对行政区划进行较大范围调整,将大区增至19个,将全国划为58个省、243个县。2001年11月,阿比让和亚穆苏克罗改设为省级直辖市。
科特迪瓦原本是法属西非里一个不富裕、不起眼的殖民地,既不是最大也不是最小,既不是最穷也不是最富,没有让人垂涎的能源、矿产,也不以经济作物种植业著称,当二战之后,西非独立潮流兴起时,西非法语区最被看好的新兴国家,是盛产黄金、铁矿石和铝矾土,基础设施齐全的几内亚,而不是平庸的科特迪瓦。 然而这个看似潜力不大的西非国家,在独立后却取得了令人炫目的辉煌成就:自1960-1980年,该国GDP翻了22番,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1%,没有任何一年低于10%;独立时该国头号经济部门是林木业,被讥讽为“靠砍树过日子的国家”,但到了1979年,原本规模平平的可可出口业超过邻国加纳,成为世界第一,最盛时占全球市场供应量45%,咖啡出口则稳居世界第一,徘徊在世界三、四名,菠萝、香蕉、木瓜等热带水果的出口也迅速跃居非洲前列;原本几乎是一张白纸的工业也得到蓬勃发展,冶炼、机械、汽配、食品加工等产业在西非小有名气;随着商业首都阿比让的发展繁荣,港口、服务业和金融业也发展迅猛,这座原本仅有27万人口的城市,只用了20年就超过200万人口,如今已是拥有300-400万人口的西非著名大都会,原先因深处内陆泄湖边、航道不畅的阿比让,在长3.2公里、宽150米、深15米的弗里迪运河修通后,居然成为西非首屈一指的大港和超级商埠。